《論語‧先進篇》子曰: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意思是:活人的事情都還沒弄清楚,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?
然而對基督徒來說應該是:「未知死,焉知生?」要先弄清楚死亡(和死後)到底是怎麼一回事?然後,面對現在的苦難才能不害怕!
倘若心中存著「復活的盼望」,面對任何的苦難、痛苦和死亡就不會害怕了。聖經用四個”對比”來說明「復活的盼望」:
第一個對比是「外體vs內心」–「所以,我們不喪膽。外體雖然毀壞,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。」哥林多後書4:16
『外體』的希臘文是「外在的人」,這是「現在看得見的”肉身的我”」,這”肉身的我”會『毀壞』–越來越衰老、最後會死亡。
『內心』的希臘文是「內在的人」,這是「信主後”重生的我”」,這個”我”會『一天新似一天』。(這表示:50/60歲時,會比40/50歲時 與神更親密、也更喜樂、更自由、更有智慧)
第二個對比是「苦楚vs榮耀」–「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,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、永遠的榮耀。」哥林多後書4:17
『苦楚』就是「痛苦」,『榮耀』就是「神同在的實質彰顯、神一切美善的總合」。(神樂意將祂的「榮耀」賜給我們)
雖然大多數的基督徒會覺得”現在的痛苦”很多、很大、沒完沒了(不論是「為討神喜悅而忍受冤屈的苦楚、或為服事神所承受的痛苦、或在疫情海嘯中身心所受的痛苦」);如果把這些「痛苦」,與將來神要給我們的「榮耀」相比,就顯得微不足道了–痛苦只是『至暫至輕的苦楚』,榮耀卻是『極重無比、永遠的榮耀』。
第三個對比是「所見的vs所不見的」–「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;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是永遠的。」哥林多後書4:18
『所見的』是指「肉眼可見到的今生事物」;『所不見的』是指「憑信心才能見到的神國事物」。
大多數的人都是「眼見為憑」,可是基督徒從信主一開始,就學習「憑信心,不憑眼見」–例如:沒見過死而復活的耶穌,可是卻相信他為我的罪死了、第三天復活了!
既然如此,我們就『不是顧念所見的,乃是顧念所不見的』,因為『所見的只是暫時的,所不見的卻是永遠的』。(”世界的事”只是暫時的、都要過去;可是”神的國”和“神國的事”卻是永存的)。
第四個對比是「地上的帳棚vs天上的房屋」–「我們原知道,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,必得神所造、不是人手所造、在天上永存的房屋。」哥林多後書5:1
『地上的帳棚』是指「現在的身體」;『拆毀』就是「死了(結束地上的生命)」;『天上的房屋』是指「復活的身體」;整句的意思是:我們如果死了,神一定會用「復活的身體」來取代「現在的身體」,這身體是「從神來的、屬天的、永存的」。
「復活」會在何時發生?主耶穌再來時!
當主耶穌再來時,會把在樂園裡的靈魂一同帶來→那時我們如果還沒死,就會被提到空中與主會合→這時「復活」會發生在”從樂園裡出來的靈魂”,他們將得著「復活的身體」→我們的身體也會「改變形狀」→從此永遠與主同在,並用這「復活的身體」來承受神永遠的國。
哥林多前書15:37-54對「復活的身體」有詳細的說明:
37 並且你所種的不是那將來的形體,不過是子粒,即如麥子,或是別樣的穀。
42 死人復活也是這樣:所種的是必朽壞的,復活的是不朽壞的; 43 所種的是羞辱的,復活的是榮耀的;所種的是軟弱的,復活的是強壯的;
44 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,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。若有血氣的身體,也必有靈性的身體。
52 就在一霎時,眨眼之間,號筒末次吹響的時候。因號筒要響,死人要復活成為不朽壞的,我們也要改變。
53 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的,這必死的總要變成不死的。
54 這必朽壞的既變成不朽壞的,這必死的既變成不死的,那時經上所記「死被得勝吞滅」的話就應驗了。(現在這”會朽壞的身體”,將被”復活的身體”所取代,「死亡」這個最頑強的仇敵,在我們身上就不再有影響力了!)
聖經說「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,是眼睛未曾看見,耳朵未曾聽見,人心也未曾想到的;只有神藉著聖靈向我們顯明了…。」哥林多前書2:9-10
聖靈已將「復活的盼望」放在我們心中,求神叫這盼望像火一樣激勵著你,也像光一樣照亮你心,使你生出信心與勇氣,面對任何苦難、痛苦和死亡都不害怕,成為「只要信,不要怕」的人。
Leave a Reply